2008/5/13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圖片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7313

我知道關於這個部落格的閱讀介紹,大頭青已自限於有關花東的文字,但讀完這本「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後真的覺得意猶未盡,想和觀眾們分享……

也許勉強說,就「身分認同」這點,可以和花東有些關係也說不一定。

也許可以這樣說,花東地區相較於西部,比較像美國一樣一個民族大熔爐的地區,原住民、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先後來到此處,更別說還曾有日本人移民的紀錄,在眾人來到這片廣闊卻相對落後、封閉的區域內,必得要學習各種文化及文明的衝突,以及不管自己喜不喜歡的衝突後的結果,此時對於各自的過去,以及正在發生的未來,相較於西部以福佬人為多數的社會,個人大概比較會有所謂認同的問題吧!!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大概就是這樣的衝突下的產物,而主角身分的認同主要產生在異教的衝突。

全書以第一人稱敘述(但也沒有其它對話的人了),(身為回教的非美國人)主角似乎在對基督教的美國人說話(沒有對話,只有單方面的敘述),沒有村上春樹一個人神經質(意識流?)的寫法,作者寫來其實非常輕快,但卻又處理了九一一事件對這位來自回教文化的非美國人的心情轉折以及美國社會這個看似包容但實際仍極端的本質。

雖然作者看來跟大頭青年紀差不多(而且還是法學博士呢!!),但我覺得此本書內容有點像青春期轉成大人時的心情寫作呢……雖然作者處理的是主角在工作上、愛情上、文化上、國家認同上心態的轉變,並且提供了一些(相較於美國人)的異教徒想法,不過這樣的輕快寫法,實在讓大頭青覺得有點像告別青春期時,正要走向成人社會時,那種總想留下點什麼的回憶錄(不過依文本的敘述,應該是主角從18歲到22歲間的美國生活,並且在25歲時在拉合爾茶館與陌生人對話著,那麼說是回憶青春期應該也不為過)。

也許是這樣,更增加了有一點長不大(還是不想長大……)脾氣的大頭青讀此書及介紹此書的興趣。當然可以想見的是非美觀點與美國人的觀點有很多不同之處(臺灣既非美國,又無美國的清教徒思想,理論上應該與作者一樣有更多感受才對),不過並沒有如(美國人)書評所說的特別震撼之處。而且美國的實用主義本來就有很多批評的文獻資料,主角回到故鄉後所謂的反美活動好像也不是很激烈。但我覺得這本書還是可人的小品,也許真在於,作者所寫的主角,還有一點那種青春期剛轉大人的激忿也好、悔恨也好、自得也好,但總是關於青春的回憶錄(其實書中敘述的人,很多是自現實借名轉音而來,讓大家一眼就能看破的寫法,很像年輕而有創作衝動的人的寫法),總是閃耀著小小的光芒照著自己未來及成人的現實世界。

只不過讀完後還是有點想不透,為什麼作者要設定主角看到電視上播放世貿大樓遭飛機攻擊而毀壞時,臉上是一抹無以言喻的微笑(邱前秘書長式的微笑?)的橋段,而這個我覺得不論喜不喜歡美國、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應該是悲劇的畫面……

還是這是因為身為青春期的人、對於大人世界、現實社會的一絲絲嘲弄的快感??

此書的最後算是小小的高潮,不過因為喜歡這樣青春的人,很希望書中與這樣子青春的人對話的美國人,最後拿出的閃亮金屬物品,不是致命的武器(不過作者也沒寫是啥東西就是了,難道是自己心裡潛意識認為,青春就是要戲劇性的遽逝才會美麗?)……
Posted by Picas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