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25

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我那博學多聞的友人小杜白雲兄(可惡,他的時間應該比我少很多,為什麼可以看那麼多書,人的智力高低真的有差別呀!!大頭青實在愚昧太多了……)日前推薦我看這本書,這本我從來就不認識的作者(保羅‧奧斯特)的書。

我是和小杜白雲在講到有關美國911事件的書時,他所談及的。所以我原先以為是和911事件發生後有關的書,沒想到是作者寫的是,主角所寫(是的,這個小說使用的是,作者書寫主角所書寫其他人的表達方式,就像柯南道爾書寫福爾摩斯使用華生來紀錄的方式)的關於911事件發生前幾個月一直到911當天的事。

這樣的落差反而讓我在閱讀當中產生對這部小說不同的樂趣感,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部小說,是今年到目前為止我所看過最好看的小說的原因。


這樣的落差起初會產生,原先是你以為911事件是一個對美國人世界觀改變的關鍵點,是一個態度改變的起始(更別說是差勁的布希愚政的起始了),所以作者會從911開始寫;但沒想到作者把這樣的關鍵點,在爆炸迷霧籠罩紐約(布魯克林是紐約的一區)上空前,留給本書主角作為最後的頓悟點。宛如悉達多,菩提樹下,悟生證道。

另一個反差是,保羅‧奧斯華有人說他是西方的「村上春樹」,作品充滿著虛實交錯的後現代感,可這本書如同書名一樣「follies」(「愚行」的複數型態),是書中的主角對於其身邊的愚昧的人事物的想法,而這些愚行倒平凡平實的可以!!讀來一點都沒有彷彿時空屢屢被架空的村上春樹作品感,雖然會覺得主角一下子碰到這麼多「愚行」有點突兀,不過人生不是常常如此嗎?誰又能說自己或周遭的人所做所為都是聰明無瑕不可批評的?


而在讀這本書的期間,倒是屢屢讓我想到也是一部我喜歡的片子「AS GOOD AS IT GETS」(中文譯為「愛在心裡口難開」,同大頭青向來的慣例,每次電視上重播一次,我就重看一次,每每被青嫂碎念……),其實兩者的主角差別很大,書的劇情可能也沒有像電影那樣高潮起伏,但可能是兩者的主角都在熟年後,經歷了意想不到的人生。而AS GOOD AS IT GETS的主角MELVIN在清晨開門的麵包店前頓悟(滿是剛出爐的麵包香味呀!!),而本書的主角NATHAN GLASS先生(姓GLASS,所以有人說作者意在主角照見人生百態迴向反應自己)在911爆炸的天空下頓悟(滿是戰爭逼臨的煙硝味呀!!),豁然開朗從此人生改變的況味是相同的吧!!

說了這麼久好像也沒說到裡面倒底寫些什麼?不過大頭青向來不喜歡透露太多內容,一方面喜歡的讀者會失去新奇感,一方面不喜歡的讀者也不感興趣。但我認為好的說故事者,會用一種較為普世的價值及語言,去包裝他的故事,然後在過程中推演他想要告訴你的目的(格林童話或是伊索寓言不就是如此嗎??),不論他的目的是傾左傾右、是佛陀是基督、是統一還是獨立,不論他的立場你是否認同(雖然他應該是個反洋基迷---與我相同---但布魯克林區向來都支持紐約的另一支球隊呀),但你就是會信服讀完後的暢快感。

保羅‧奧斯華就這本書而言,顯然是一個非常棒的說故事者,因為雖然時間不多的我,仍能接續著讀完令人感動的故事而不會有連接不上的跳躍感(因為很平實很貼近不是嗎),而且讀完一個章節後,會興致昂然地很想趕緊再念一個章節(通常是在馬桶上,所以有點有礙健康……)。

不過我覺得這本可能比較適合熟年的人閱讀(本書的主角本來就設定為患了癌症還有離了婚、女兒也不理他的風燭之人,原本是要找地方靜靜等死的……),在你眼中繁花過盡、千帆江去的人生,是否還有其它的可能性??也許不用再找新的環境新的朋友來刺激你,以前的朋友、以前的親人、以前居住的環境在同樣時空轉換後,也許相聚在一起,也會有不同的火花。線之,這是非常可以讓中年過後的人不停思索的。不過當然年輕人買了讀了,也可以隨年紀經驗漸長再來咀嚼。

而這種「書中書」的寫作方式,與實際作者有種三面鏡式的反照,其實是非常有趣(如果喜歡福爾摩斯,一定也喜歡這樣的寫作方式)。

當然我也必須說這本書的譯者極為成功,翻譯的信達雅三面他的兼顧到了,是為這本書加分的地方(譯者是現任東華大學教授,也是本書與花蓮的一個連結囉)!!

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再去搜集這個作者的其他書籍了(不過這本書也蠻難找的,我後來是在誠品臺大店找到的,而且還是剩下最後一本,還是學校周遭比較有人文氣息,會擺這樣酷的作品)!!

事實上我也開始在讀保羅奧斯特的另一本「巨獸」,讀了幾頁後依舊興味盎然。真是個會說故事的寫手呀!!

7 則留言:

小杜白雲 提到...

哇!不要往我臉上貼金了!我已經在挖洞自已跳下去了!

當初您說的「小城」我可是連買都還沒買,封面都還沒看到哩!而您已經貼出這篇文章。

此中高下之別已然顯現!

-------------------------

這本小說的結局,讓我聯想到「傳記文學雜誌社」。應該介紹社長給作者互相認識,一定很有趣!

小杜白雲 提到...

哇!不要往我臉上貼金了!我已經在挖洞自已跳下去了!

當初您說的「小城」我可是連買都還沒買,封面都還沒看到哩!而您已經貼出這篇文章。

此中高下之別已然顯現!

-------------------------

這本小說的結局,讓我聯想到「傳記文學雜誌社」。應該介紹社長給作者互相認識,一定很有趣!

大頭青 提到...

小杜別這麼說,你同一時間可以好幾本書在手,當然沒時間讀「小城」,我這種沒啥讀書的人當然有空先買你推薦的書囉!!

倒是沒想到「傳記文學」可以和這本書有關連,雖然「納善先生」確實想要作「傳記保險」的這種工作而令我非常興趣,不過該雜誌我曾在書店看過,翻了幾頁就沒興趣了,不知道為何會差別那麼大(印象中很是K黨的宣傳文物呀)??

小杜白雲 提到...

其實傳記文學會像是kmt的宣傳文物,是因為主事者本來就是那個時代的外省知份子的背景。

不過該雜誌的創立宗旨蠻有趣的,創辦人劉紹唐認為如果可以讓當年撤退來台的那些老人有一個各說各說,各自吹牛的園地,那麼累積相當數量的吹牛資料之後,後世史家當有能力從這些口述史料中爬梳出歷史的真相。

因此,該雜誌中單篇的文章或許是不可盡信的片面之詞,但全部集合起來之後,可能就是很寶貴的史料了!

這個作法在那個威權(一言堂)及貧困(沒有閒錢供歷史研究)的時代中,算是很有創意的。不但讓諸多老人有了發勞騷和爭功諉過的地方,而且在互揭瘡疤的過程中,原本湮沒的歷史或許終有還原的一天!

大頭青 提到...

白雲兄你看,博學多聞這點這不就高下立見嗎~~~

nienshow 提到...

我對電影涉獵不多,好萊塢片看得更少,但As good as it gets是我少數看完且喜歡的片子。印象最深的就是Jack Nicholson走路要跳過格線,和片尾那首口哨聲貫穿全曲的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不知此曲是否也與本書相互呼應?

大頭青 提到...

很接近了,不過as good as it gets比較喜劇處理,但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就有些灰暗的成份在裡頭了(別忘了本書是從主角得了癌症開始)。但都是足以一看再看、反覆咀嚼的好書好電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