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

理由


推理小說這類型文學,在我的閱讀生涯裡算是甚早起步的,約莫從小學開始。

原因是我的小姑,我的小姑大概大我20歲,但未婚獨處於新竹娘家(也就是我祖母家)之日甚久,小時回新竹之次數及時數甚多,所以年輕的小姑自然和我們兄妹非常親近友好。

我那小姑非常喜歡閱讀,在那個不甚富有的年代,她的閱讀來源來自於新竹市立圖書館,由於完全免費又藏書豐富,印象中她可以一天消化完好幾本類型小說(連帶的,後來她的女兒也遺傳到這點,這小女娃同樣喜歡到圖書館借書,一天讀完三、四本小說,所以其實教育小孩最好的方式還是身教,不須言傳只用意會)。

可能小姑是因為家族那一輩中排行最小的關係,所以在眾多兄弟姐妹中(我阿媽生了4男4女……)也較為新潮先進,連帶的閱讀選擇也是如此,我也受了她的影響。是的,我小姑特別喜歡的類型就是科幻玄奇(如倪匡之流)及推理小說(這兩種類型對女生讀者來說似乎比較稀有?不對,也許周慧敏會喜歡……嗯,好冷的笑話)。

當時推理小說出版品似乎不甚豐富(不過我也沒跟著我小姑去圖書館,也許是我小姑喜歡的類型有所限制吧),所以我跟著小姑姑看的,多半是赤川次郎的「三毛貓」偵探系列,當然赤川的推理小說現在看起來,算是作為推理小說的旁系中的旁系,也不算是(我心目中)推理小說的經典,但對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來說,也許是一個很好的入門書也說不定,至少對我來說,自此我的目光相當投注於推理小說這個類型。


其實宮部美幸的書出來已經有段時間,這本「魔術的耳語」在2004年初就已經出版了,當時我也有買,但看完後覺得,當然她是一名文筆極好的說故事者,但也許是當時我的推理小說目光極為集中於勞倫斯卜洛克的「馬修史卡德系列」(其中一本就是幾可列為此系列的經典之作---八百萬種死法,見下圖),所以這時還略顯生嫩的宮部美幸推理小說寫法還引不起我的關注(或者說,還不足以刺激我消費的欲望,雖然我很容易盲目地買書)。

不過這本書買了這麼久,仍然沒有被我拿到二手書店處理掉,一定也有其理由才對(講了這麼久,總算看到本文主題有關的文字了……)。






既然提到了,那就順便提一下勞倫斯卜洛克(什麼?!還沒要講宮部美幸的「理由」,啊你是來騙稿費的喲)。

冷硬派推理小說作為推理小說的一種類型,而且是美國萌芽發展的一種類型,這樣的名稱及歷史,恐怕會讓很多推理小說讀者先行卻步(不說別人,我之前也是這樣的想法),推理小說的原始樂趣,多半來自於欣賞作者對案件謎題的設定,對於案件的解謎過程,乃至於最後柳暗花明水落石出的快意。至於探索犯罪人之心態、解析社會之病態甚或男主角(也就是此類型小說中的偵探)個人心理轉折,簡直就是多此一舉嘛~~~

但卜洛克(Lawrence Block)承繼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及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所開創的冷硬派推理,「八百萬種死法」(見圖,自從這本以後,卜洛克此系列的書就愈來愈厚,探索的東西就愈來愈深重了)可以說是經典了。



漢密特及錢德勒所開創的冷硬派推理小說就是這樣,他們開始把推理小說精華的部分---也就是整本書的那一句「兇手就是○○○」---加以稀釋,或是說擺開這種限制,而著力於男主角追兇的過程及心境的轉折,以及讓讀者看到,在主角生存的那個時代的暗黑面(是的,我尤推薦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見圖),有什麼書可以讓村上春樹迷和推理小說迷同時愛上的小說呢??)。

卜洛克更將冷硬派推理小說推上層樓,他筆下的主角「馬修史卡德」是一個從警界退役、無牌的私家偵探,心裡有著不可抹滅的創傷封印,原本還是個酒鬼但開始努力戒酒,偶爾到教堂懺悔,有著一些不起眼但有時有用的朋友,用自己的笨拙原始方式探索每個案件。說實在的,他的解謎方式實在不討喜也不聰明,實在不像正統推理小說裡面,都有個天才般的偵探男主角一樣。

但這不就是和我們一般人一樣嗎?

尤其是卜洛克從馬修前中年開始寫,一寫就寫了20幾年,這個系列出了10幾本,馬修到現在也開始步入了後中年,也從失婚狀態到結婚了,因此這個主角是隨著時間成長的,他的轉變及跌宕人生好像讓讀者共同看見進而參與。

也許是走入職場、步入中年後的人才能理解吧!!

不知道為何講了這麼多,回到宮部美幸的「理由」吧,也許會講這麼多,也是因為宮部美幸的推理小說也是這麼特別的,交待案件的來龍去脈,尤其是她的觀照是在「人」,人的行為理由是她所關心的,也是她用力作多的寫作重點。

宮部美幸被日本人稱為是「國民作家」,基本上,這種名稱也許會造成她的侷限性(因為可能她的文字特性只屬於日本),不過,我想因為她關注的是人,人性可能是無分國界的,小善小惡是人性,父母子女間的生活應對更是永恆不變的課題。

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在於,它讓我們如同閱讀新聞般地窺見小善小惡的趣味之餘,也會讓我們思索善惡之間的價值是如此游移難以界定,這是可以一再咀嚼的無窮回味。當然,還有這本書所提及的「法拍屋」衍生的問題,讓法律實務工作者讀來更加有臨場感,但若非作者用心地去搜集資料分析箇中的問題,也寫不出來如此貼近實務的優秀作品!!

這也許就是宮部美幸自己說的,做任何事都要有「用力流汗」的感覺才算在做事吧!!這種態度,豈不就如同冷硬派推理小說的孤獨主角一樣!!

(啊,寫完了?你真的是來騙稿費的……不要怪我,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寫多了豈不壞了讀者的胃口??其實有了第二胎後,閱讀時間被壓縮的非常少,除了「理由」這本書是趁在臺北打司法杯期間,阿甫有祖父母幫忙帶的時間趕緊看完外,其它唸過的時間都已經很久了,「八百萬種死法」看完更是6年以前的遙遠歷史呀~~~)

PS:讀者如對宮部美幸有興趣,可以參見小杜白雲的這篇,宮部美幸的另一經典「模仿犯」我也在讀完「理由」後買了,但長達1千多頁的內容,對目前的大頭青來說實在非常沉重呀!!先看看小杜白雲精彩的介紹先!!

2 則留言:

小杜白雲 提到...

其實,推理小說需要的,是對細節的敘述..

空有故事架構,而無細節,是寫不出好的推理小說的...

我覺得台灣的小說作者,對此節相當的貧弱..

數十年來,,竟找不出一本像樣的本土推理小說~!

大頭青 提到...

白雲兄說的沒錯,細節的敘述是更進一級的推理小說,卜洛克和宮部美幸都是箇中好手……

至於臺灣的推理小說,也許還停留在赤川次郎的三毛貓水平吧……遙想推理小說的始祖英國發展過程,也許是在中產階級有一定的數量及生活水準後,才開始有細節敘述的推理小說發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