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這裡)我應該還算是個村上春樹的粉絲吧!?記得第一本讀的是他的「萊辛頓的幽靈」(1998年出版),已經是剛退伍在準備國家考試的時候,在某個臺北市立圖書館讀的。我知道這位作者在我大學時已經開始風靡校園,但我的文學閱讀啟蒙的很晚,對於外國作家尤其如此,遲至大學畢業了幾年才開始讀到他的作品。
不過第一次讀他的文字,就開始喜歡上他了,不知道是不是當時準備考試的空虛及焦慮,需要村上春樹現實卻又夢囈般的文字才能安撫?
(我好喜歡他這本書裡的這句話:「我們在這人生中真正害怕的,不是恐怖本身。……但最可怕的是,背對著那恐怖,閉起眼睛。結果我們把自己內心最重要的東西,讓渡給了什麼」總覺得每次細嚼此段文字,可以帶給自己信心)
爾後,只要到書店,他的書絕對能吸引我的目光。
寫完「海邊的卡夫卡」(2003出版)後,村上好像暫時沒有長篇的新作品出現(還是臺灣的編輯還沒出書?),反而是這幾年來有許多村上的生活小品出現(也許這也是臺灣的編輯策略吧?!),從談音樂的(如爵士群像)到日常生活的瑣記(村上朝日堂系列),反映了許多村上的真實面貌,近幾年,我覺得村上好像從天上落入凡間,不是指他作品的程度,而是覺得村上先生更為有血有肉的了。
所以,你能想像「挪威的森林」(我讀的是2003年的版本)裡的「渡邊君」跑步的樣子嗎?而且還是赤裸著上半身跑步給你看的樣子嗎?這本「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或許能滿足「渡邊君」及村上書迷的想像(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啦)……
(圖片來源:這裡) 不過這本書的分類倒是很難將其定位,或是可以這麼說,關於這本書,也許可以這樣區分讀者:
一、如果你是不喜歡村上春樹、也不喜歡跑步的人:
我曾經也是這個區位的人,會喜歡村上大概真的是初見當時心情的氛圍吧!好像跑步也是這樣需要氛圍。但是這本書我認為不喜歡村上及跑步的人會去看,因為它不只是「關於村上春樹這個人」及「跑步是否有樂趣」的記錄而已:
「記者採訪幾位著名馬拉松跑者,問他們在跑步途中,為了鞭策激勵自己,會在腦子裡唸一句什麼樣的箴言......其中有一個人說,從開始跑步以來,我每次比賽腦子裡都一直在反芻著我哥哥(也是馬拉松跑者)教我的一句話。"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如果要簡單翻,就是「痛是難免的,苦卻是甘願的。」(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承受,也就是歡喜甘願的。)例如跑的時候覺得:「啊,好難過,不行了,」這「難過」是無法避免的事實,然而是否「不行了,」卻完全看自己的衡量判斷。我覺得這句話,簡單扼要地點出了馬拉松這種競技最重要的部份。」(《自討苦吃的選擇》)
二、如果你是不喜歡村上春樹、但喜歡跑步的人村上一向給人家比較超現實或後現代的感覺,很難聯想到和跑步這種實際上非常踏實且傳統的運動相結合,更何況是這樣的作家還屢屢挑戰馬拉松(除了正常比賽42公里外,還挑戰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可是我覺得他寫的應該是真實的,因為只有喜歡跑步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我周圍有很多人,只是默默地朝向終點移動著腳步。在那之間,我能感受到非常安靜的幸福感。吸入空氣,吐出空氣。呼斂聲中聽不出凌亂。空氣非常安穩地進入我體內,然後離開我身體。我沉默寡言的心臟以一定的速度反覆膨震縮小著。我的肺像勤勞的風箱那樣,規律地把新的氧氣送進體內。我彷彿目睹他們勞動的姿態,聽取他們所發出的聲音。一切都沒有問題地繼續動著。沿途的人大聲對我喊叫:『加油阿,只剩一點點。』那聲音以透明的風,吹過我的身體。我可以感覺到人們的聲音就那樣穿過到對面去(《誰都不再敲桌子,誰都不再摔杯子》)三、如果你是喜歡村上春樹、但不喜歡跑步的人
文學家多半比較不喜歡長程運動(會不會是我的偏見?),大概是因為他們多半勞心用腦多於體力支出,生活不見得和上班族一樣固定規律。可是村上這點倒是反其道而行,一開始接觸長跑後就開始幾乎不間斷的跑,這倒是會讓喜歡村上春樹的人十分好奇而想探知的吧!尤其是他是開始從事小說創作(1979年,其間還邊經營小酒吧呢~~~)後,才開始長跑的生活(1982年),轉折的過程讓人興味十足:
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1984年我和作家約翰 ‧ 厄文一起在中央公園跑。那時候我正在翻譯他的作品《放熊》,到紐約去時提出採訪他的請求。他答覆:「因為很忙,騰不出時間,我早晨會在中央公園慢跑,如果 那時可以一起跑的話,就可以談」。於是我們一起在早晨的中央公園一面慢跑,一面談各種話。當然不能錄音,也不能記筆記,但我腦子裡只留下在清爽的空氣中,兩個人並肩跑步的快樂記憶。(《在全世界的路上》)
四、如果你是喜歡村上春樹、也喜歡跑步的人
我覺得這本書特別之處在於,村上並不是在鼓勵長跑運動,村上也說每個人喜好不同,只是因為長跑這種運動適合自己而已,就如不同的人寫不同類型的作品一樣的天定。而我覺得他也不是特別在寫自己的心路轉折過程,我有些覺得,這些文章很適合寫在他的部落格內(如果他也有部落格的話),因為就是一種隨筆、一種隨性所致的生活紀錄,但這些生活紀錄卻值得再三玩味而已(當然大頭青的部落格應該也沒有這種可堪玩味的程度……):
「說到每天跑步,有些人會感到佩服。有時候有人會說我「意志好堅強」。能被人誇獎當然高興。總比被貶低要好得多。不過我想,任何事情都應該不只是意志堅強就能辦到的。世間並沒有這麼單純。老實說,我甚至覺得每天持續跑步和意志強弱,好像沒有什麼相關。我能這樣持續跑步二十多年,畢竟是因為個性適合跑步。至少因為「不太痛苦」。人這種東西,生來似乎就是喜歡的事情自然可以持續下去,不喜歡的事情就無法持續。」〈《一個人如何變成一個跑步的小說家?》〉
最後的最後,這是寫給(想要明年參加鐵人三項但覺得目標還很遙遠的)自己看的:「從新瀉開車回東京的途中,看到幾個把自行車固定在汽車頂上正要回家的參賽者,都曬的黑黑的,看起來身體很強壯。正是鐵人三項的體型。我們參加過初秋星期天的微小比賽後,現在正要各自回家,回到各自的日常生活中去。然後各自為了下次的比賽,分別在不同的地方(可能)和以前一樣地默默繼續練習。這樣的人生,從旁邊看來---或者從更高的地方俯瞰---或許是沒什麼意義的,空虛無益、或效率非常差的事情。要這樣想我也沒辦法。……結果,對我們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是,眼睛看不見(但心可以感覺到)的東西。而且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只能透過效率差的行為才能獲得。……」(《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至少,我還可以每次在不想跑、不想運動而缺乏動力時,告訴自己可以走進去書房,走進去一個深沉但仍有界限的世界,拿起這本書,提供一些可供燃燒的薪柴。
最好的周期也許是像村上一樣,冷天跑馬拉松賽,熱天參加鐵人三項。這樣整年都有堅持下去的理由了。
民主也許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這制度的存在足以嘲諷今昔政客,甚至於以鑑來者。臺灣媒體也許也不還夠水準稱之為如同西方法治國家中的第四權,但這權力行使起來,也足以對照這島上政客與政治家的區別。時間如列車奔騰而去,望著解嚴前後20年來的社會政治發展,實在百感交集。(又豈是南柯一夢可以形容!!)相信阿甫望著車廂,以後也會有同樣的感受。不不不,希望阿甫將來的社會,不只是現在的夢而已!
總統直選這麼多年後,我們的民主制度還是選出了同樣會說(謊?)話的前後任法律系總統。政黨輪替後,朝野二者的地位豈止是互換而已,同樣的場景、同樣的衝突、同樣的社會矛盾,卻有不同的對待準則,兩個主要政黨都一樣地,把醜態恣意地擺弄在媒體面前。這樣的經驗,不知道是臺灣人民(或法律系學生)之幸還是不幸了。也無怪阿甫瞠目結舌了。還不如坐下來,點選右上角的畫面,來聽聽歌吧!!或許這才真是屬於我和阿甫爺兒倆的夢吧!?
別看錯,這不是奇人誌怪的「山海經」,而是「山海書」。得名於東部這片土地擁有臺灣最明顯的大山大海的特徵。
不過,對習於以「前山」、「西部」甚至是「臺北」觀點看「花東」的人來說,也許花東這片土地真是異人怪物所在之地也不一定,這樣,也許把山海書想成是山海經也不一定不正確。 這是我在臺東的誠品書店發現的書,在西部(臺北的誠品書店)好像看不到這書,一見書皮就百分之九十九決定要買下手了(剩下百分之一,大概是取決於內容的編排、字體的大小而已)。 原因無他,文學離不開土地及生活經驗,文學與花東的結合,很難想像有什麼樣的臺灣文字比這更美麗!!
這是一本選輯式的小書,收錄了14位作家15篇作品(楊牧1人就有兩篇,沒辦法,他老人家可是我們花蓮文學之神呀!!),就我個人小小的觀察成果來看,這些作家確實有其代表性,王禎和、楊牧及黃春明(宜蘭代表)老前輩就不用說了,也收錄了一些我喜歡的,新進的夏曼‧藍波安(主要是書寫在蘭嶼的達悟人觀點)、廖鴻基(主要是書寫海洋生活經驗)、吳明益(主要是書寫土地的野地人文觀察,曾經在此文介紹過)等作家。
我想特別提一提其中的夏曼‧藍波安,我想應該很多人沒聽過這個名字,我也是近兩年來在印刻文學雜誌裡才開始認識他的文字的。他的文字很有個人的特色,不知道是因為他的達悟族語言背景還是大學時念的是法文系的關係,他的文法及文字描述方式,相較於平常的中文語言結構組合,顯得十分特別。但我尤愛的是,當他敘述達悟族的傳統及與現代及臺灣主流文化衝突時,那種特別智慧及包容的看法。「所以在我們的島嶼,耆老們的一生就像平靜的汪洋大海一樣,在一般人透視不到的海底世界,實踐他們敬畏自然界神靈的信仰,又從自然界的物種體認到尊重自己生命的真諦。我的耳朵經常聽他們說這樣的話:『我在選擇我的死亡季節』什麼樣的季節、什麼樣的氣候、日子、時辰死亡,他們的靈魂很快就被歸類為善靈與惡靈。」(夏曼‧藍波安《樹靈與耆老》)可知道達悟(TAO)的意思是「人」的意思(我們慣稱的「雅美」族,其實不為他們所愛;雅美「yami」似是達悟語「北方」的意思,也就是說,達悟族人應是南島語系族群北上的一支)嗎?而這個島嶼上的人可是非常懂得飛魚與海洋、以及自己在大地上的所在的人,也許這才是真正懂得人生的人。
我們(更精確的說,應該起先是日本人,後來國民黨來台後再次接收,但不論如何還是外來政權……)沒有經過達悟人的同意佔領了他們的島,還把我們不要的核廢料強置在其祖靈之地上……我想經歷有苦說不出經驗的蘭嶼島民看見臺灣島上僅有的藍綠對立,一定百感交集十分冷笑。
「有了船,海才稱之為海」蘭嶼的耆老這樣認為。那麼身在臺灣島上的我們,什麼才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呢?
---------------------分隔線---------------------------
這本「後山人文」也是和「山海書」一樣,是東華大學用來作為通識課程教材的一本,同樣也是「二魚文化」出版。同樣地,我也在臺東誠品時買下它。和文學的山海書明顯不同的是,它收錄了許多學者(尤其是在地學者)對東部人文、地理、歷史等相關的論述,初初看時有些嚴肅。不過,只要是關心這片土地的人,大概都會想要了解,自己所站立的這片土地上的過往及可能是未來。這部書可以稍稍滿足,對東部這塊地域的特殊性充滿好奇的讀者。也可以稍稍解答西部人的疑問:為什麼東部的土會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