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家人外,另外有一種人對中年男人很重要,那是名喚哥兒們(不是七月半的好兄弟喲~~~)的類別。
要稱為哥兒們,大概要有幾個條件:要認識的夠早(當然還要活的夠久,哈)、要知道夠多你狗屁倒灶的事情、還要能夠堅定的在不時吵吵鬧鬧後和解如初然後定期的再吵吵鬧鬧又再和解如初的本事。
這兩位---前面是Y君,後面是C君---嘛,確實是符合上面三要件的哥兒們。因為兩位目前都是教職人員,而且又分別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寒暑假期間比較有可能湊在一起。今年C君多了一子,沒辦法再像去年一樣放肆(另外的原因應該是,帶小孩會讓男人發胖……去年的聚會,請見這裡),於是只能選擇超低難度的鼻頭角步道看看海散散步(此時發現,Y君你真的很喜歡帶墨鏡耶)。
忘記是怎麼比較熟的,可能是高中時,我們都是班上打籃球的B咖(現代流行語,就是比A咖、A段班不論球技、人品都黯淡遜色的人),反正A咖也不屑跟我們打球,B咖球友們倒有一種相濡以沫互相漏氣求進步的共同目標---打倒A咖---及精神,也許就是這樣慢慢相熟了吧!!
慢慢地除了球技的討論(反正討論的結果大概也只是常常將輸球的原因歸責於對方、或是今天球鞋穿的不對勁云云~~)外,也可以分享一些心情起伏的故事,雖然總也是些狗屁倒灶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每次一見面,這些話題就是通關的密語,可以通往內心深處,敞開在社會工作中需要處處小心提防的心胸,於是會覺得,每次的見面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散步完後照慣例是要打籃球,在年輕人充斥、講求快速傳導及切入的球場上,這時最可以看出,歲月是如何的殘酷。John Stockton和Karl Malone都因此退休了,只剩下C君和大頭青在詮釋著老派的擋切戰術(哈,在自己的部落格內小小的炫耀一下不為過吧)……當然最殘酷的是,又回到B咖時被A咖痛電的結果,現在還得加上打完後酸疼的手腳及可能的中年運動傷害。
打完球後,也按照慣例是吃大餐(雖然已經有中年人的三圍了,但還是沒忘記年輕體重仍是標準時的慣例,只是以前吃水餃路邊攤,現在經濟比較寬裕一點……)。此時另外一位哥兒們H小姐也在下班後趕來參加。
H小姐雖然也是高中同學,但應該不是打籃球的B咖吧?如何能加入哥兒們的團聚呢?原來是H小姐從以前就是號稱苦海女神龍耐操肯拼有擋頭的奇女子(稍微練一練大概可以參加鐵人三項了),幾乎無役不與咱哥兒們打球以外的興趣之一的爬山聚會(去年也有出現喲,請見這裡),人又風趣幽默配合度高,咱哥兒們實在無法把她當作一般女人家看(而且H小姐生完小孩後好像愈來愈年輕了,只是最近好像常常穿「爆乳裝」,不大符合苦海女神龍的形象,不知道是為什麼……)。
H小姐號稱哥兒們間的PC記憶體,所有狗屁倒灶的事如果有何歷史LOG紀錄上的問題,問她可能就可以把前因後果馬上條列敘明,讓我們這些有些老年痴呆症的哥兒們能夠迅速地回到如米高福克斯的《back to the future》的過去。
過去的歲月真是用來回味再三的,老友更是如此。說到這裡,遠在美國DC的哥兒們老猴,看到本文有空收個信回個信吧,讓臺灣的哥兒們知道你沒被恐怖份子滅口了呀。
前天深夜2、3點,花蓮5級大地震,我所居住的建物搖晃地嘎嘎作響,家中架上的物品掉落一地,聲響在寂靜夜裡更顯得懾人心魄,配合遠方似乎傳來陣陣地牛猛獸般的嘶吼聲,那五、六秒內我以為是驚天動地的九二一地震要再度拷貝上演,可是可能這次沒有上次這麼幸運。
自然力量的可畏(敬)之處在於:任憑你是帝王諸候將相公卿布衣走卒,一視同仁的無能阻擋的絕望。不過,隔天的新聞,似乎完全沒有這則消息,大約是重覆著所謂落跑縣市長的窘樣(總算後山的臺東,也有西部人關心了……)及北京奧運的歡烈。花蓮距離臺北或西部(的新聞台?),何其遙遠?
不過也許這樣的遙遠及忽略,對中年大頭青而言,可能是一種天然的屏障,是另一種找尋自我的方法吧!!
在聽音樂的過程,就個人經驗而言,在類型音樂中總會先找大師級的人物著手,是最簡單又能於短期內得其類型精髓之鑰。
大師級的類型音樂者,主要是提供了其所代表的類型音樂的精神,而其作品也通常是環繞在這樣的基礎,進而發展並因而取得歷史上該類型之不朽地位,所以不必懷疑,跟隨著某位大師的腳步就對了。
不過,邁爾士戴維斯(1926~1991)這位爵士樂的大師,卻令人困惑著。在統稱為現代爵士樂的這個譜系裡,尚有許多分支派別:咆哮爵士、酷派爵士、硬式咆哮爵士、自由爵士、爵士搖滾、融合爵士等等,說明了爵士樂這個類型的(可)多變性。邁爾士戴維斯令人困惑的地方在於,他可以開創出新的爵士風格,但又總不安於他所建立的風格,過了不久又再建立另一套新的風格,而他所挑選合作的音樂夥伴,後來幾乎成為各爵士樂領域的佼佼者。總而言之,現代爵士樂的流派,簡直可以說是環繞著邁爾士戴維斯這個人而孳長並分枝茁壯的。
偏偏邁爾士戴維斯這個人也不是安於世道的人,吸毒酗酒進出監牢樣樣都來,音樂之路也是起起伏伏,不過,每次蟄伏3至5年,好像都是為下一個新風格的開創作準備似地,他一復出就會提攜優秀的新進演奏家共同演出,不斷與時俱進的結果讓他幾乎成了現代爵士樂的歷史。
尤難可貴的是,邁爾士戴維斯是個非裔美國人,也就是膚色是不同於盎格魯撒克遜清教徒的黑色的人,在他所處的年代要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那就是音樂才能達到的神話了!!以致於雖然從前一篇(其中邁爾士戴維斯的那張專輯,是1959年的作品)之後,陸陸續續聽了好幾張所謂爵士經典的專輯,還是不能忘情地先寫對邁爾士戴維斯的感想。
1969年,邁爾士戴維斯已經是爵士樂不可忽視的人物了,由他所開創的酷派爵士與硬式咆哮爵士仍然持續地發展著,不過他已經開始注意新興的搖滾樂可能帶來的影響,並思考爵士與搖滾結合的可能性(雖然有人說,爵士樂是搖滾樂的爸爸,搖滾樂又是比較屬於白人演奏的音樂類型……)。
不要忘記的是,在前一年的1968年,才發生金恩博士被剌身亡的事件,這個事件對於1964年才通過消除種族歧視的「民權法案」無疑地是一大重傷,各地黑白衝突加劇,真是個變動不安像是大地震的年代。
至於當時的爵士樂,維基百科是這樣描寫的:
「爵士樂經歷了一次危機,年輕的聽眾喜愛靈魂樂與搖滾樂,老一輩的樂迷則不再迷戀於那些大多數抽象且感情不足的現代爵士樂」
(出處請見這裡)
於是,邁爾士戴維斯找來了不同的優秀新進演奏家,加入了電子合成器,「融合(Fusion)爵士樂」與焉誕生,也就是這張「沉默之道」(《In a Silent way》)。
當然,和強烈節奏感的搖滾樂相較,大量的電子樂聲仍然比較強調爵士樂手多變而豐富的音感,並且柔和有情多了,彷彿是向周遭及社會宣告,該停止動亂不安的心,回歸音樂的本質就能找到出路。其實這張專輯還不是經典之作,更經典的是同年的《Bitches Brew》,可惜博客來和誠品網路書店都找不到這張專輯有存貨,看來還要碰運氣再找找看。
不過,人生的出路似乎更難找多了,但畢竟仍不到絕望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