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購的村上大叔新作「1Q84」來了以後,雖然時間被兩個小孩壓縮,但畢竟是等了7年的村上大叔作品,對亟欲喘息的大頭青還是有其魅力,我是趁著小孩睡著後,再打開燈就這樣一頁一頁這樣讀下去。
一開始覺得這很不像村上大叔的以往作品,步調有點緩慢,想像力有點褪色。想想村上也已經60歲了,也許是他風格轉變的預告也不一定 。
故事是由兩條敘事線開始,而這兩條敘事線就是本書的男女主角,當然,男女主角的敘事線最後會有交集,這是在剛開始讀時可以預見的內容。
也許有點突兀,不過這樣的結構首先讓我想到電影「西雅圖夜未眠」(1993),也是一部我常常在重播的電影台內一看再看的名片。

當然把村上的作品和好萊塢影片結合在一起是有些不倫不類的,影片中的男女主角素未相識,全憑電台廣播、男主角可愛的小孩及女主角的一廂情願(第六感?)最後才能相遇結合,而「1Q84」的男女主角(設定為29歲)遠在10歲時就認識了,並且曾有一段青澀甘醇的共同回憶,只是相遇的開始即是分離,後來就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了……
但這樣的共同回憶,會造成原本平行的兩條敘事線有所交集,這就是村上此書的魅力及寫作功力所在。其實我也覺得此書可能是村上小說作品中最適合拍成電影的(青嫂OS:該不會是因為性愛場面很多所以你很期待吧……)!!
不過,當然可想而見的是,好萊塢式的圓滿結局可能不會在夙負盛名的村上作品中出現,所謂的「西雅圖夜未眠」的浪漫,只是大頭青想要引起讀者興趣的楔子而已。

可能讀者們的解讀各有不同,但我覺得村上的作品常常在人與人間的感情、存在的無常、意識的孤獨及剝離等打轉,面對未來有種脫韁的墜落感,其間不時流露幾句引人百般繚繞回味的句子,這就是我喜歡的村上。
本書好像不大一樣,村上加入了一個所謂的「教團」的元素,那是一個屬於世俗產生的但又亟欲脫俗的元素。
當然讀到這裡,會回想起村上之前的報導文學作品「地下鐵事件」(1998)及「約束的場所」(2002)。這兩本書都是因為當年(1995年)轟動一時的「奧姆真理教沙林毒氣事件」而來,村上花了很多時間訪談當事人(是的,除了被害人外,也訪談了加害人也就是「教團」的這一方),並且把訪談的過程及心得紀錄下來。
我認為這對村上的寫作生涯來說,應該會是一個突破,畢竟村上應該從來沒有這樣的訪談經驗。擅於寫人類個體幽微心態的村上,與發生在集體的真實事件相遇碰撞出來的火花,在前面兩部作品中可見端倪。
然後這個小小火花延續到「1Q84」來也許將是燦爛的煙火。村上用「教團」來作為兩個主角間交集的引線,當然引線的書寫趣味是其一,但村上對書中「教團」的描寫(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的教團根據地在日本山梨縣,村上也把虛擬的教團設在此處……不過這個虛擬教團似乎沒有奧姆真理教的攻擊傾向),以及對教主個人心態的深刻描繪,我覺得是這部與其他村上作品比較起來、較為平淡的作品中,最值得細讀的地方。
對了,可能大家會問書名「1Q84」是什麼意思(青嫂OS:應該不會問啦,很少有人會把文章看到這裡……)?村上把這本書的時間設定為1984年,我不知道這一年對村上有什麼意義,不過據村上的說法是有向喬治歐威爾的經典名作「1984」(我讀的是2009年印刻出版社的版本,如右圖)致意的意思。不過「1984」是部政治寓言小說,而且作者是以極高的想像力寫出他對未來的想望;和「1Q84」是以過去和現在不斷交錯的一部關於愛情的寓言不同。
但我倒覺得有點是相同的,以成語來說,就是「作繭自縛」。
兩書同樣描寫主角逐漸「作繭自縛」的過程,只是「1984」最後是深深的悲劇,至於「1Q84」,我是覺得結局還是留有點希望的啦!!
網路上也有人說「1Q84」會有第3集,因為大家都覺得結尾有點不清不楚……不過我覺得兩集後這樣的結尾其實不算沒有結果呀,可能因為我是老人,所以喜歡這樣大量留白的想像空間吧!!

說了這麼多,好像沒有說到該書的內容(希望沒說到,我也不希望減低有興趣買此書的讀者們的閱讀樂趣)。我是覺得村上這部作品真的和以往的風格不同而有所轉變……不過講到外國作品的風格,也許也有受到譯者的影響吧!!
所以緊接著在讀完「1Q84」後,發現了一本張明敏著作的「村上春樹文學在臺灣的翻譯與文化」一書,作者是個對村上春樹作品很有研究的女生(其實此書是她的博士論文,不過她的碩博士論文都是以村上春樹為研究課題,夠痴狂了吧),提到了村上在臺灣的文體及風格,不能不和譯者的選擇有很大的關係,我覺得蠻有趣的,值得再推薦給喜愛村上的人或是對日文翻譯有興趣的人延伸閱讀。
好像不能再講下去了,不然青嫂會覺得我時間太多啦!!
這長官應該要說老師怎麼那麼混 連學生吃麵都不管
怪 到底是在評鑑學校還是評鑑學生
也許洪蘭講得也不無道理。學生的心態也是也檢討的,假如
我剛和一個同學談到台灣的高等教育。他是從Stanfo
在大學的時候最討厭的老師就是明明講的很差,還要以點名
其實更令我感到小小憤怒的是,相較於臺大學生而言,洪蘭
以下是本部落格的再補充:
而且洪大教授是挑了一個非常醒目(且有著光榮歷史光環的弱點)的目標做攻擊,如果今天這個目標換成是聯考成績及志願較低的學校科系(先聲明:我對這些科系無不敬之意),是不是可以引發這麼多的迴響也不一定,所以她應該非常主觀地認為這樣的對象值得批評(而且僅批評這所學校科系的學生),但也忘了其他大學其他科系學生如果這樣做,她還會不會這樣大張旗鼓地在媒體上針對性地批評,而非先自省授課教師的素質及教學內容。
「品德」這種東西最是抽象,也最是會人云亦云且泛道德化的好用名詞,我們也許可以用這種名詞去攻擊比我們強勢的人(因為面對權力,我們簡直手無寸鐵),但要用來攻擊比我們還弱勢的人時,請用真正自謙自省的態度回想後再三思而行。
希望學生們不要受這種言論的影響才好,我認為大學生要做的應該是,努力的尋找自己的定位及未來目標,並且多方嘗試即便受挫也無所謂,勇於挑戰權威並共同思索改善現狀的對策(對老師的不敬,豈不也是一種對教學內容的鞭策??),畢竟那是人生中最自由、最熱血、最能承受傷害也是最值得揮霍的4年呀!!
大概是過於遙遠地進入中年了才有這麼深的感觸,茲為記……